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

97級 玄奘大學讀書會心得報告-ONE PIECE -追尋自我的蔚藍海洋


應心二A 許美琴



  從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【猥褻的療欲-性助人工作者的實踐筆記】,這樣一份深具衝擊性的研究論文,發現身為平凡人的「不平凡」。
  社會的進步取決於強勢者對待弱勢者的方式,取決於多數人看待少數人的態度。
  一個又一個因「異端」所受的爭議,感受身為一個邊緣人,在夾縫中扭曲著身體,抗爭、奮鬥為了求生存而努力著,身為高知識份子所受到的拘束,和渴望活出自我之間所產生的矛盾,從被強權的壓制(主流文化抹煞次文化),不得表現真實的自我,到弱勢與弱勢之間的相互壓迫(公娼對同性戀者的貶抑),到自我壓抑的矛盾,人類在複雜的文化與道德定義下,就這麼拉扯著,分裂了人的主體!
  於似乎人活著不再以人為文化的主體,而是社會的體制主宰了人的思考,個人的思維,屈於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體制之下,因而成為文化的附屬品。人的價值,如同馬克思的觀點,取決於他的生產力。所以人人都要包裝自己,穿上華美的服飾,滿口仁義道德,人云亦云的跟隨主流文化,失去了身為一個人的獨特。
  奇裝異服的人被批為「怪咖」,不願隨波逐流的人們成了「反社會份子」,任何可能造成生產力低落的因素,都被污名化,被剝削後,透過抗爭得來的「人權」還得淚流滿面的感謝強權所給予的慷慨仁慈?!
  如何尊重一個人?如何明白生命的意義?如何讓自己不在人群中迷失?如何讓自己不在尋求自我的過程當中感到孤獨?生命本身就是一個難解的課題,學習自我覺察,同理他人,也許才能不被美麗的糖衣所欺瞞,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風格!






相關電影賞析:《楢山節考》

電影簡介:

  註1.《楢山節考》(ならやまぶしこう),原著為日本小說,深澤七郎著,敘述日本古代信州寒村的山林內棄老傳說,鄉下人民生活非常窮苦,男人為了生存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,女嬰一出生就賣給有錢人家,換來的錢來貼補用,男嬰則棄道旁。在鄉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,老人家到了70歲的年紀,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,年已69歲的婆婆為了讓孫子多一口飯吃,忍痛拿起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,讓自己看起來蒼老一些。這看似非常荒謬不合人情,卻深刻地描繪出嚴苛的生存環境之下,自然界的殘酷生存法則。作者深澤七郎做了一首「楢山節」的曲子貫穿整個故事,因此名為「楢山節考」。這篇短篇小說,先後被日本兩位大導演翻拍成電影。首先是擅長悲喜劇的木下惠介導演於1958年拍成電影《楢山節考》;接著在1983年時,由今村昌平導演再度翻拍,同名《楢山節考》,當時報名參加坎城影展時,更獲得了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,揚名國際。

角色:

  辰平:家中的長子,資源與責任的繼承者,15歲時不諒解父親(利平)不將奶奶背上山,造成家族蒙羞,因而殺了父親。
  利助:次子,慾求不滿、體臭的次子;被介佐吉稱為「奧人」,因為資源匱乏,次子不能結婚生子,固有生理慾望時,總是去找小白(母狗)發洩
  阿珍:辰平之母,69歲卻依然健壯,被長孫(介佐吉)謔稱是「鬼婆婆」
  阿玉:辰平的續弦,身材粗壯,具生產力並努力操持家務
  介佐吉:辰平之子,為家中長孫,資源與香火的繼承者,故總是有年輕女孩願意跟著他
  阿松:與介佐吉相好,懷有介佐吉的孩子,後因原生家庭偷取村中資源,而一起被活埋
  阿金婆:鄰居,生病時阿珍去探望,不希望自己病死,希望自己上山;結果病情痊癒,在阿珍的要求下,幫助利助發洩慾望,並藉此證明自己尚有能力生產。



觀後感:

  影片裡似乎不斷的在闡述人的生命脆弱與渺小,影片開播不久導演猛然將鏡頭轉向田裡,赫然驚見的是一具嬰兒的屍體,利助去質問鄰居時,並非為了生命的消逝而憤怒,而是因為屍體丟在田中,會破會土壤影響農作收成。在本片當中,刻劃出在不同的規範下,人的存在僅是純粹的生存議題,沒有太多的道德議題,原始的生存法則讓人感到心酸。
  為了活著,在有限的生存資源當中,糧食只能養活一定的人,沒有唱高調的道德議題,多出一個人就得空出一個家中的位置,所以老鼠的孩子所代表「不事生產的人生下的孩子」(介佐吉的孩子),取代了健壯卻年邁的奶奶阿珍,為了延續生命,似乎也只能殘忍的犧牲年邁老母的生命。

  而原本憤怒父親不肯背自己母親上山的辰平,在自己即將送深愛的母親上山時,終於理解父親不願將奶奶背上山的「孝心」,寧願受村人恥笑,也不院送母親上山等死。棄老傳說,說明著人類對抗大自然的無奈,上楢山是一種光榮,受山神所眷顧的想法,讓被放棄的生命,在心靈上獲得安慰,將對死亡的恐懼昇華為犧牲奉獻的大愛。但也有不願順天應人的案例,鄰居的老父親,也許是年輕時也曾送自己的父親上山,所以害怕上山,苦苦哀求自己的孩子,最後被丟下山崖慘死。
  生命的真理,透過人與大自然的對話,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,對生命應有的尊重,透過莊嚴的上山儀式來表達,生命的價值與意義,也許就如莊嚴的儀式般授予尊重。不以個人去評斷定論,就如德國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(Erich Fromm)所言:「尊重並不是懼怕和畏懼,它指一種能力:他人是什麼樣子,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,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。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,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,去發展。因此,尊重意涵著我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欲望。」

註1:來源:<維基百科>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